您好,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!

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

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

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

新闻动态

医院新闻

急诊科里的“她”力量

发布时间:2023-03-22 浏览次数:
字号:

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东侧,有一个24小时灯火通明的地方。这里全年无休,时间要靠“抢”,这就是宣武医院急诊科。这里的女性医护人员占了八成以上。她们凭借着自己温柔而坚定的力量,与病魔赛跑,和死神较量。

和死神抢时间

早上7点多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婧瑜到达科室,稍作准备后,进入病房查房。何婧瑜主要负责ICU患者的治疗。她今年41岁,个子不高,神采奕奕。一通忙碌过后,她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稍微空下来的时候,何婧瑜会守在监护室旁观察病人的变化。

何婧瑜:“现在我们ICU有5台呼吸机,病人都插着管子,他不会说话,不会告诉你我这儿疼还是那儿疼。医生永远都是根据他的生命指标来猜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这就要求ICU的大夫要特别特别的细心。我要求我的ICU大夫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变化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248.jpg

何婧瑜监测患者病情/记者拍摄

急诊病房外的分诊室前,救护车不断地进进出出。上午9点多,一位吐血的病人被抬出救护车,护士刘翠青连忙上前询问,并快速给病人夹上血氧仪。

刘翠青:“咱们先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,需要急救的直接送上去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252.jpg

刘翠青对患者进行分诊/记者拍摄

忙而不乱是这里的主旋律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的前身是1958年建院时成立的“急诊室”,承担着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,目前有医护人员156人,其中女性占了80%以上。“脚踩风火轮,说话连珠炮”是她们的共同特点。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婧瑜说,对于急诊科的大夫而言,稳住病人的生命体征是第一位的事情。

何婧瑜:“我们急诊的大夫首先就是要保命。把命给保住了,我们再去看哪个系统出现什么问题。有可能一个病人同时涉及到心脏的问题、呼吸的问题、消化的问题,那我们一个一个综合地来解决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256.jpg
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/记者拍摄

呼吸机报警声响起,医护人员们连忙小跑着去检查。救治过程中,她们常常要和死神展开“抢人拉锯战”,反复发作的病情是对耐心和韧性的极大考验。何婧瑜回忆,不久前,急诊科收治了一名重症胰腺炎合并肾功能衰竭的小伙子。

何婧瑜:“这种病人在国外的文献来看,死亡率是非常高的。他的呼吸要用呼吸机来维持,心脏要用强心药来维持,血压低要用血管升压药来维持……就这样慢慢地把他拉回来了。这个病人才25岁,他也是家里的宝贝,他未来的人生会非常非常地长。”

义无反顾冲在前线

急诊科科护士长梁潇1991年参加工作,是科室里的“老人儿”。她在刚工作不久的时候,接诊过一个被外物砸倒,导致头皮剥脱的小女孩。孩子爸爸抱着女儿跑到急诊室门前,一下子瘫软在地。

梁潇:“我那会儿十八九岁,我就一下子把那孩子抱过来了。那个小孩就在模模糊糊的那种状态下抓着我的白衣。那会儿你什么都不会想,比如说头皮都裂开了,血弄一身啊,自始至终就没有这个感觉,只知道我要帮这个孩子。不像外人理解的,我们这个职业会看到很多血腥的场面,会害怕。因为老接触,慢慢地就不怕了。不是这样的。当穿上这身白衣,职责所在,就不会怕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02.jpg

宣武医院急诊科大门/记者拍摄

穿上白大褂,她们是那堵挡在病人和死亡之间的高墙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。

梁潇:“我有一个同事,她是准备辞职的,写好了离职报告。突然间SARS就爆发了,她就收起了离职信,义无反顾地走入了SARS病房,不当逃兵。等整个事件完了以后,因为有个人原因,她才离开了这个岗位。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05.jpg

急诊科内科抢救室/记者拍摄

去年12月,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相继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。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,大家在症状稍作缓解后迅速回到岗位,带病维持着科室的正常运转。宣武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刘翠青说:

刘翠青:“下了夜班以后回到家,一下子就发烧了,也就休了几天,就赶快来医院。感觉就是没有力气,非常难受,就是强撑着。因为我们那时候病人确实太多了,大家都忙不过来。早期的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扛下来,后来其他科室过来支援我们。你要是休了,那其他同事就得多干。”

浓厚的人情味儿

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师白钰今年31岁,老家是东北的她生性爽朗热情。2015年,刚刚参加工作的白钰作为规培护士去急诊科轮岗,一下子就被科室浓厚的人情味儿吸引住了。

白钰:“来了一个开放性结核的病人,不停地咯血呕血,然后就窒息倒了,之后插了管。我们就对他进行吸痰。因为这个是有传染性的,当时我的老师就过来了,说‘白钰你在这站着,我来!’就特别感动。急诊科的人什么事情都往前冲,很保护自己身边的人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09.jpg

白钰核对血样标本/记者拍摄

以真心换真情。新冠疫情期间的一天,白钰给一名发烧的患者抽血。抽血完成后,这名患者反反复复地提醒她们:

白钰:“就跟我们说,‘护士,我可能是感染新冠了。我刚才去过哪个地方,坐过哪个座椅,请你们消毒一遍。我很敬重你们,我要保护你们。’挺感动的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12.jpg

急诊科护士站/记者拍摄

在接诊抢救过程中,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患者。他们可能没有亲属陪同,甚至没有身份信息。宣武医院急诊科行政副主任贺明轶说,每当这时,急诊科就会紧急开通绿色就诊通道,始终把抢救生命放在首位。

贺明轶:“病人上班的路上出现了心脏骤停,路人叫了120以后就送过来了。我们就启动了应急团队,在急诊做了所有的抢救的措施,并没有因为他没有陪同家属,没有身份信息,没有钱而延误他的救治。后来病人苏醒了,也找到他家属了,家属对我们非常感激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15.jpg

停在急诊门前的救护车/记者拍摄

患者王女士今年72岁,前不久因发烧昏迷,被家人送到宣武医院急诊科。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下,目前已经转危为安。

王女士:“我觉得这次好像是够呛了,因为我的基础病比较多。他们用最好的药,整个团队都特别积极。我们也配合,听话,按时吃药。现在我都快出院了,挺感谢他们的。”

一些欢喜与遗憾

工作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,每位医护人员都承担着很多压力和责任,但每当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的时候,她们都会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。

梁潇:“你觉得你的家人来了,你会怎么样对待他,你就怎么对待病人。当你去把他救活了的时候,那种感觉是不能拿语言去形容的。干急诊这么多年,真是不后悔。”

何婧瑜:“当病人送到你面前,奄奄一息的时候,你把他治好了。你不仅治好了他,你是挽救了他的整个家庭。这种职业成就感支持我们一直做下去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19.jpg

医护人员救治病人/记者拍摄

而当面对无法挽回的生命,她们也会有深深的无力感。

刘翠青:“看到家属那么难受,然后我们又无能为力,没把病人救过来,我们也非常伤心。最早的时候,我还跟着家属一起哭。”

白钰:“能想到的方法,能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。每次病人抢救不过来的时候,我们总说,哎呀这个病人为什么不早点送过来,稍微早1个小时,或者早10分钟,或许他还会活着。总是在遗憾。”

何婧瑜:“我觉得如果到了一定程度真的无法挽救,就让他有尊严地去,如果迫不得已,那么我们要让家属都永远记得他的好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22.jpg

贺明轶给病人调试呼吸机/记者拍摄

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急诊科女性医护人员特有的力量。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,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婧瑜对生命本身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
何婧瑜:“急诊来的人都是赤裸裸的,毫不掩饰地面对社会各种矛盾的一种缩影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会觉得生命尤其可贵。什么都不重要,有质量有尊严地活着是最重要的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2173325.jpg

病人在急诊药房排队取药/记者拍摄

傍晚6点多,何婧瑜给接班大夫交待完病人的注意事项后,准备下班回家。采访当天正值三八妇女节,何婧瑜笑着说,女儿一定给她准备了节日礼物。

夕阳的余晖洒在宣武医院急诊科的白色大楼上。在这里,生命无价。虽然有着离别,但更充满着重生和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