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,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,再到2015年的全面二孩政策,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加入了造人大军,新生儿的出生率逐年增加,各级医院产科病房一床难求,产科医护人员短缺,现有的产科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。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在出入产科病房的同时,经常客串到血管外科病房,是什么疾病使得她们与血管外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?
图片来源于网络
我们知道中国产妇有坐月子的习俗,产妇天天吃好的喝好的,累了就卧床休息,在坐月子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腿肿了,严重者伴有疼痛,来院后到血管外科就诊,医生就会见到这样一幅画面,产后的妈妈穿着厚厚衣服,裹的严严实实地来到你面前,检查后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,胸闷的往往伴有肺动脉栓塞。这种疾病通过及时就诊和治疗,血栓症状可以得到缓解,但部分病人会遗留血栓后综合征(比如长期下肢肿胀,下肢色素沉着,下肢皮肤溃疡),不仅对孕产妇带来影响,也会影响宝宝,在抗凝过程中,不能进食母乳。那在血管外科医生眼中,该如何让血管做好月子呢?
图片来源于网络
在古代 孕产妇死亡率极高,产后孕妇体弱,加上医疗技术和生存环境都比较落后,产后容易感染,严重者得不到有效救治导致死亡。祖国医学为了提高产妇生存率,提出了坐月子理论,如闭门不出,坐床不起,紧闭门窗,密不透风,头戴帽子,身穿厚衣,这在当时对预防产后风寒类疾病有一定作用。然而这些传统的坐月子方式正是我们血管外科预防血栓的大忌,从血栓形成原因来讲,所有血栓形成离不开三要素:血液高凝、血流缓慢及血管内皮损伤。我们的传统坐月子使产妇活动活动减少甚至不活动,这样就会使血流缓慢;同时月子期间,体内雌激素的水平高也容易导致血液高凝,营养过剩,过度高脂饮食,使血液粘稠度增高,尤其是夏天捂的过热使水份丢失,血液浓缩,这此都会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;另外分娩或剖腹产手术也对血管内膜造成一定程度损伤。所以,传统的坐月子容易导致血栓高发就不难理解了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随着医学发展及生存环境的改善,我们应该对坐月子有更正确的认识。坐月子作为中国传统习俗,不仅要坐而且要坐好。孕产妇应该按照专业的产科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产褥期恢复,摒弃一些不正确的坐月子观念。作为血管外科医生提醒广大孕产妇们:维产期不要暴饮暴食,应注意营养均衡,尽早下床活动,避免久坐久卧,多进行足背伸屈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。